
嗇色園的山門建築文化
山門,即是道觀或佛寺的樓門。過往寺院廟宇為了避開市集塵俗,多建在山林,故其門樓名為「山門」,又稱「頭門」。我們看武俠影片,深藏不露的「掃地僧」,通常出現的地方便是山門,那就是通往寺廟的第一道門。嗇色園的山門是一座紅麻石牌樓,於一九七七年建成;全部巨石來自汕頭,再經該地石廠雕刻琢磨,然後運港再裝嵌而成的。這座牌樓呈「四柱三間」的格局,四柱擎天,柱頂均有瑞獅蹲伏。在道教建築上,踏入山門之牌樓後,猶如進入神仙之境,清靜之地。
現時牌樓前有一對銅鑄麒麟鎮守山門,一邊是手爪如意球的雄性「麒」,一邊是守護年幼麒麟的雌性「麟」,本人已於過往文稿(899期及900期)分享有關「香港的麒麟文化」。本園未建山門牌樓前,只是鐵門一道,至一九七七年石門牌樓才正式落成,當時還邀請民政署華樂庭太平紳士主禮。牌樓上高掛「嗇色園」匾額,匾額下刻有「第一洞天」之名。道教向來有「洞天福地」的說法,我國許多名山福地皆被列入其中,「洞天」便成為神仙居所、修煉場地的代名詞。

本園的山門牌樓及一對銅鑄麒麟。
此外,牌樓正面刻上一副由陳欣甫先生(五十年代曾任孔教學院大成學校校長)於一九七五年撰寫的金字對聯:「遡自金華分蹟嗇色構園開來第一洞天卜得鍾靈福地,仰茲真宇更新莊嚴在望遙接九霄正氣萃於眾妙玄門」,上聯點出了黃大仙信仰源自浙江金華,一方面亦指出嗇色園建地是得到黃大仙師指引而尋得之福地。下聯的「真宇」,即道教廟宇宮觀,亦解神仙之境;「九霄」是天界極高之境;「萃」是聚集,此聯形容黃大仙祠遙接九霄之上,正氣匯聚於此山門。
山門排樓背面有本園七十周年紀慶(一九九一年)時刻上的對聯,由時任本園副主席的李元炳教授撰寫:「迎九龍秀氣滿園草木欣榮鍾靈福地,承獅嶺清幽面對碧波輕漾別有洞天」,此聯點出本園位於獅子山嶺之下,猶如洞天福地般鍾靈毓秀。橫匾刻有「瑞接雲衢」,通過山門即可乘着瑞氣聯接青天之路。
進入山門,左側為「靈官殿」,供奉道教護法神「王靈官」,靈官殿背牆刻有由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所題寫之「道」字。本園依據道教建築規格,在宮觀山門之後,營建「靈官殿」,用以護法及鎮守壇庭。山門之上是「雲衢路」,一直通往供奉孔聖先師及歷代儒家聖人的「麟閣」。兩旁石欄杆上有廿一對形態各異的小石獅,雕工精緻,活靈活現,而且每個造型都不一樣,有些手執銅錢,有些手抱小獅,各具特色。
今年適逢是本園一百周年紀慶,本園特地在山門左旁建成扶手電梯,方便年長善信步上大殿參拜。另外,本人設計了一座「歡迎」燈塔(以LED燈光顯現),塔上裝置牡丹花,伴以彩色燈光,讓遊人在初一、十五晚上,更加感受到園內仙境幻化般的意象及美景,度過愉快的時光。燈塔旁邊,稍後還會安放一尊新鑄的黃大仙師銅像,造型張開雙手,底座刻上「包容天下,有感必孚」,寓意本園大開方便之門,歡迎十方善信,無分彼此;只要大家誠心祈求,必獲感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