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何梅艷芳不能入《香港志》?
香港首本地方志《香港志》第一冊月前出版,成嚿磚頭咁重手。內容包涵總述及大事記,將香港自有歷史痕迹的七千年以來、約六千五百件大事記錄在案,單是想想都覺得工程浩繁,當然一如預期,一出街即引起各方熱議。當中一個幾有趣的討論,就是七千年間香港發生咁多事,怎樣將之濃縮成六千多條事件?揀選準則又是怎樣的?
這六千五百件事件中,包含經濟、文化、社會、政治等範疇,是第一本真正屬於香港的地方志。當中有人就留意到,藝人張國榮能夠列入大事,而同在二○○三年病歿的「百變天后」梅艷芳,卻無收錄?「真的有人質問,說梅艷芳知名度和對香港流行樂壇的影響力絕不遜於張國榮,點解唔收錄?」香港地方志中心總裁林乃仁笑說,佢地選材時,需要考慮多方面,「張國榮當年是跳樓自殺的,極之哄動,亦帶出自殺等社會問題,而梅艷芳是在床上病逝的……如果所有病歿名人全都記錄,那肯定不只六千多條了,當中需要取捨。」

林乃仁說,「志」與「史」有本質上的分別,志書以「論以不述」為原則,不帶觀點,採用「讓資料說話」的手法。香港發生過咁多大事,當中一些帶敏感性的年份和事件,《香港志》都有提及,例如六九年的連串暴動、八九年的「六四事件」,它都有一定篇幅。
香港人對香港的認知,可能僅自一八四○年鴉片戰爭開始,原來香港在七千年前已有人聚居,以農維生,明清時期隸屬廣州府新安縣。新安縣曾多次編修縣志,但現在僅存清朝康熙和嘉慶年間的兩個版本,後來英國佔領香港,就未再進行任何修志工作了。所以,《香港志》可以說是重新起步,亦填補了過去二百年的歷史空白。
筆者很喜歡看地圖,《香港志》就有早至明代萬曆二十六年郭棐所著《粵大記》中廣東沿海圖中的香港地區,已見將軍澳、尖沙咀、長洲等地區名字,顯見這些地區已發展出一定的規模;此外,多張由一九七二至二○一七年的地圖更見證香港地區及交通網絡的發展。
林乃仁說,編撰《香港志》工程浩瀚,目標是希望以八年時間,到香港回歸三十周年時,完成整套六十六卷、共二千五百萬字的巨獻。即係話,仲有大量工作要做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