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立春吃春卷
上周三是立春,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,也代表一年伊始。
中國人,民以食為天,慣於以不同時令食材和食譜,來迎接不同節慶,以及四季流轉。那麼,立春又會吃些甚麼呢?
經過冬天的沉睡,到了春回大地,萬物開始甦醒,大地恢復生機,最能夠體現春意的,便是田野裏的欣欣向榮,綠意盎然。因此,要慶祝立春,莫過於去吃各種新鮮蔬菜。
所以古人有所謂吃「春盤」,那是將春季找到的各種蔬菜集於一盤,於立春時舉家共食的一種節令吃法,春盤中的蔬菜一般都是生吃。
吃春盤的習俗由來已久,早於西晉時期,《風土記》便已記載:「元旦造五辛盤」。所謂「五辛盤」就是在春日找來五種辛葷蔬菜放在盤上一起吃。甚麼是五辛?《歲時廣記》有記載:「五辛者大蒜、小蒜、韭菜、芸苔、胡菜是也。」可見,起初的五辛盤,偏重較辛辣的蔬菜品種,據說可供人們在春天食後發五臟之氣。

到了唐代,出現改變,《月令廣義》記載:「唐人立春日,食春餅生菜,號春盤」;《四時寶鑑》也記載:「立春日食蘿菔、春餅、生菜,號春盤」。那就是,吃「春盤」已經慢慢變成了吃「春餅」,那就是以餅皮包着蔬菜來吃,且包括蘿蔔等蔬菜。唐人有踏春野遊的習慣,在郊外開餐時吃的就是春餅,就像今天我們野餐。此外,唐人雖然仍有於元旦吃春盤,但吃得最多的,已逐漸改在立春之日。
到了元代,又開始出現把春餅包餡後油炸,到了清代,「春卷」的名稱正式出現,那己經十分接近今天我們的吃法。
所以,「春卷」的源起,其實真的是與「春天」有關,以吃新鮮蔬菜,來迎接一年伊始,春回大地。但隨着社會愈來愈富裕,大家再不甘於餡料只有蔬菜,於是又加入肉絲等食材。到了香港人手中,因為我們愛吃海鮮,於是又加入蝦仁等,檔次變得更高,口感更豐富。且大家再不限於立春時才吃春卷,而是港式茶樓裏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必備的點心,顯示大家都十分愛吃春卷。
春卷這種食制,後來又流傳入東南亞,成了越南、泰國等國家的代表性食物。到了英美,中餐館裏最常見的食物,也是春卷、炒飯、甜酸肉、粟米羹等。春卷飄洋過海,輻射面之闊,真的可謂讓人始料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