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千大千
每當眺望漆黑的夜空,仰望星辰,會想起甚麼?探索宇宙的希冀深埋在人類的本能中,我們對於地球之外的無邊無際充滿想像,不斷突破人類本身的生理條件限制,以科技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探進。
在中世紀的歐洲人眼中,宇宙是由地球和洋蔥狀的多層天球構成的,地球居於宇宙中心,七大行星依序排列,最外層是第八天球,所有肉眼可見的恆星鑲嵌於其上。
在科學主義盛行的今日來看,古人對宇宙空間的想像有些神話與夢幻,但不可否認的,這些內涵都曾經給予當代的人們,在心靈與世界觀上,給種種的未知賦與了另一種意義。從一個時期無人明白的異端,到大家認可的真理,歷史總是說明人類所知有太多的限制,正如中世紀的歐洲人,若說出地球繞着太陽轉的言論,可是會被宗教法庭判以火燒之刑。

托勒密宇宙體系(Ptolemaic World System),一四九○年。

《緙絲須彌山圖》,元代(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),紐約大都會美術館。
元代的一幅《緙絲須彌山圖》,則為我們展示另一種佛教版本的多層宇宙觀,宇宙由無數大千世界構成。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,山腰處有日月,山下圍繞大海及六道眾生居住的四大部洲,構成一個小世界,無量的小世界再集合為大千世界。宇宙中的世界浩瀚無垠,如恆河中的沙礫,數之不盡。
經歷了數百年的知識積累,從哥白尼到愛因斯坦,從三維空間到更高維度的轉換,就算我們現在已經知道,太陽不過是漫天群星的一份子而已,人類對於宇宙真相的追尋將永不停歇。《華嚴經》的境界是:「須彌納芥子,芥子納須彌。」芥子是芥菜子,是一個很小的物體,而須彌山是佛教宇宙觀中最大的有形物。最大的能夠容納最小,這大家都能理解,但是最小的卻也可以容納最大,這就要深思背後的智慧了。有人問,宇宙到底何時被創造?華嚴經中有一句經文:「無有始終,若覓始終,如空中求跡,如影中求人」。當你理解到所謂「宇宙」也可能只是一個人造的虛擬概念的時候,根本是從來都沒有的東西,那又何來開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