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科普講座-從下而上
「到目前為止已有四千多人從六十多個國家參加!」小方為這兩個月我們舉辦的網上科普講座作小總結。「老師,不如把常被問及的問題寫出來?」
「疫情已一年了。大眾對預防方法如「勤洗手」和「戴口罩」等都早已認識,但誤會還多的是。例如一般消毒方法並不是即時有效,含酒精的消毒用品大都要用後一分鐘才能把病毒滅活。至於全球所聚焦的疫苖效用因人而異,中長期成效及副作用仍有待公布。世衞也指出要替社區約七成人口有效接種才達到群體免疫,這階段疫苗供應有限,大型接種安排又未定,因此「戴口罩」、打「流感針」及保持社交距離仍是防止病毒蔓延的上策。研究數據指出戴口罩既可減低百分之十五至四十五死亡率,又可把接觸患者後受感染的機會下降百分之七十,仍是最有效、安全亦最有自主權的防疫方法!」小方聽後重新戴上口罩再追問:「那治療方法呢?」
「針對治療的研究相對疫苖為少。治療仍以支援為主,研究發現四成感染都是無症狀患者,而有症狀比無症狀患者傳染性高近四倍。但無症狀人士康復後,每五人只有一人身體會產生抗體。但最令臨牀醫學關注的是「新型冠狀病毒後遺症」。數據指出患上「後遺症」的風險隨年齡增加,十八至三十四歲年齡層病患者中有百分之二十六會出現後遺症,而在五十歲組中卻高近五成。還有,後遺症病患者在五十天內只有兩成能完全恢復,但現時治療方案、工作和保險賠償等問題仍未有共識。」
「資訊確是繁多混亂。因此風險訊息要適時更新,要多加留意身邊親友的情緒,加強互聯互助的精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