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,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、東TOUCH、PCM電腦廣場、CAZ Buyer車買家、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-Magazine網站,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,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,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!
submit
submit
主頁  > 專欄  > 園繫香江‧監院隨筆 2020 年 12 月 29 日

李耀輝(義覺)道長

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(義覺)道長。

道教建築的龍文化

龍,乃吉祥之瑞獸,可以興雲布雨,也可騰雲駕霧,亦可降瑞及護法。《周易》的第一卦「乾卦」又稱為「龍卦」,故有「潛龍勿用」、「見龍在田」、「或躍或淵」、「飛龍在天」、「亢龍有悔」、「見群龍无首」之卦辭,可見龍文化在中國哲學的崇高地位。孔子曾稱讚老子:「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」將老子比喻為龍,神通廣大,難以捉摸。中國人以龍為尊,無論在建築、服飾、裝飾器皿及用具上,都能發現龍文化的存在,故「龍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在古代中國,龍又象徵帝王,所以皇家宮殿也必見龍之形象與裝飾;而傳統的宗教建築,由於供奉天神關係,也必以龍為紋飾,寓意天道之大德。建築中最常見的龍飾是「鴟吻」(鴟,粵音雌),龍頭魚尾的形象,乃「龍生九子」之中的第九子。鴟吻屬水精,能激浪降雨,將其置於主屋脊的兩端,具有「防火」之象徵。嗇色園黃大仙祠除了主殿屋脊上之鴟吻,也處處可見龍柱、龍雕欄杆及器物等,有避邪鎮煞之意義。

黃大仙主殿旁的「九龍壁」,壁下有「九龍吐水」之裝置,氣勢磅礡。

 


二○一○年,黃大仙祠大殿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」。大殿內的「主祭壇」形狀猶如帝座,壇前兩邊便附有金龍盤柱,動態栩栩如生,守衛黃大仙師寶座。此外,寶座之上更裝有「蟠龍藻井」,並貼上金箔,猶如金龍在黃大仙師之上盤旋守護。藻井,是由多層斗拱組成,由下而上不斷收縮,四壁有藻飾花紋,故而得名;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,中間蟠龍的形態便更活現於眼前。現時園內的仙師靜室「飛鸞臺」、供奉孔聖先師的「麟閣」及新建的「財神宮」,均設置有「蟠龍藻井」。
除了「蟠龍藻井」,本園主殿平臺亦有多條石製「盤龍柱」,於二零一一年大殿重修時,由本人帶領本園會員捐資獻建,現時每條龍柱均刻有捐贈會員之芳名。此外,新建財神宮前有一對「華表」,亦呈蟠龍飛騰之態,神態威靈活現。另外,善信如步入第二參神平臺,朝大殿方向亦可看見氣勢磅礡的「龍堵」御路石雕,乃仿宮殿帝王專用御路鋪設的石浮雕,今多見於道教建築宮殿的中軸線上,並雕有蟠龍及襯托以海浪、流雲及山水為背景。現時黃大仙主殿前,亦有巨型的「龍堵」御路石雕,朝禮者不可直接踏上,須由兩旁樓梯進內。
本人喜愛傳統的龍文化,尤其是黃大仙主殿旁的「九龍壁」,以連州青石雕刻,乃仿照我國首都北京的北海公園九龍壁。「九」在《周易》中表示「陽」之極數,《楚辭·九辨》有云:「九者,陽之數,道之綱紀也」,而「九」亦通「久」,故九龍壁上的龍必以「九」為數。黃大仙祠九龍壁上的龍以金、紫、白、赤、橙色為主,各個形態不同,而且造型雄壯有力,氣勢恢宏。二○一八年,本人親自為九條神龍開光點睛,祈願神龍鎮壇,卻邪衛正。現時九龍壁下之水池更有九龍吐水之裝置,乃取佛陀出生「九龍吐水」之典故,除塵蕩穢。各位善信下次入祠參拜時,不妨細心欣賞祠內各種龍文化的裝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