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嗇色園參與「世界吞嚥日」
吞嚥,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基本能力。不過,對於一些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及病人,飲食的樂趣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。十多年前本人擔任嗇色園主席期間,已留意到附屬院舍有不少院友需要「鼻管餵飼」,即無法張口進食,需要使用餵食喉的老人問題。看到他們未能享受美食,我很大感觸。要吃得好、活得好,人才會開心,這樣才會健康長壽,如果最基本的進食能力也失去,人又怎能開心生活?當時本園立即通過撥款,額外聘請言語治療師訓練附屬院舍的長者進食,先嘗試吃「糊仔」的能力,再進一步進食「碎餐」。多年來已有不少長者可以「搣甩條喉」,解除「鼻管餵飼」,自由進食,效果十分顯著。
另一方面,我們每年內部都會舉辦「廚師交流日」,讓各附屬院舍的廚師研製給不同合適長者的餐單,目的是讓有吞嚥困難的長者亦可享受美食。早年院舍推出的「糊仔餐」賣相並不吸引,所以我們希望做到賣相、味道同樣兼備,使「糊仔餐」魚有魚的形態,菜有菜的形態等。附屬院舍的廚師亦十分努力,近年更設計出一系列的「特色長者食譜」,並於香港「樂齡科技博覽」的「樂齡亞洲美食區」推介,反應非常熱烈。

2019年的「世界吞嚥日」,本人(左八)、馬澤華主席(左六)、陳文琪博士(右六)與本園顧問鍾展鴻醫生(左七)及一眾董事等一起主持開幕儀式。
大概五、六年前,本園與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博士初次接觸,陳博士對於我們的「廚師交流日」大表認同,並建議合辦香港區的「世界吞嚥日」,旨在引起業界同工和社會大眾對吞嚥問題的關注。二零一五年我們首次合作研究吞嚥問題,及後於二零一七年舉行「世界吞嚥日」,推動業界關注長者吞嚥問題和改善長者進食情況。此外,我們又致力推廣「特別膳食」,並安排專家培訓長者吞嚥能力,及訓練長者家屬如何製作「特別膳食」。現時,本園院舍不少長者吃飯時可以完全吃光,胃口大增,這使我們十分欣慰。
今年十二月十二日是「世界吞嚥日」,主題是「國際吞嚥障礙食物標準—實踐篇」,形式以「網絡研討會」進行。去年我們與港大吞嚥研究所推廣「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完整食物框架」,今年我們嘗試與廚師落實食物分為八級的製作,並特別推廣「細碎及濕軟」:只要將食物弄碎一點、軟身一點,牙齒不需太用力便可食用,如碎肉餅、蒸蛋及蒸豆腐亦可納入此類別,讓長者有更多食物種類可選擇。可喜是,有關標準今年已成功推廣至各院舍,可讓更多長者「有啖好食」;亦可以為照顧者以及職員提供統一的標準製作食物,以確保長者更加安全,減少嗆到的機會。陳文琪博士今年更親臨本園附屬院舍,指導廚師及護老者相關的知識,本人十分感謝她的支持。
明年是嗇色園百周年紀慶,我們將與港大吞嚥研究所加強合作及推廣,希望將對象推廣至公開大眾。尤其今日仍有很多長者都不懂上網,為了配合大家的需求,本園早於兩年前已印刷有實體版的「軟餐食譜」,未來我們將會研發更多適合本地華人的食譜,使長者可享受一個「食得好,活得好」的晚年生活。如果大家有興趣參閱有關食譜,可登入本園網頁:http://www.ssyefoodcare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