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道教宮觀的盆景文化
盆景,是以樹石為材,把大自然景觀縮入一個細小盆子裏的藝術,我平日喜歡欣賞不同盆景的形態;不少朋友看到我在監院辦公室內種植的盆景,都大感好奇,無不駐足細看。嗇色園黃大仙祠早年已有種植盆景,其中最著名是「西湖十八景」,模仿杭州西湖的湖山春社、功德崇坊、玉帶晴虹等自然美景。十多年前,本園一位資深會員譚兆陵道長將家中數十盆景捐贈,令本園的園林文化更添風雅。譚道兄本身是盆景藝術家,其栽種的盆景多次獲得公開比賽的獎項,每一個盆景都是他精心栽培的藝術精品,現時部分盆景便安放在本園從心苑內,由專人負責修護。
我國的盆景歷史起源於古代的園林藝術,早在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已建有「元圃」,夏代有「瑤台」,商代有「鹿台」,周代有「靈台」;種植了大量奇珍異草及花卉,已具園林之美。六朝時代,文人雅士喜在城市中開闡園林,並創作盆景;而隨着彩陶的製造水平逐漸提高,精美的盆器更可襯托出盆中樹的美感與價值。栽種盆景的風氣到唐代最為盛行,盆景以藝術的面貌昇華為一種「山水盆景」;元代稱盆景為「些子景」,明代稱「盆玩」。中國盆景藝術後來東傳到韓國及日本,日本盆景文化又西傳海外,現時世界各地都有盆景協會;而英國每年舉辦的「希思羅盆栽展」,更吸引不同國家的盆景受好者參展,是國際盆景界的盛事。

現時嗇色園監院辦公室內的盆景「陰香」。
我喜歡欣賞盆景,因為盆景藝術源於自然,通過園藝技術可以展現自然的美。若靜心觀看盆景的美態,會發現自然界的山水樹木都像濃縮到眼前的一片天地,猶如古書記載呂祖仙師曾云:「一粒粟中藏世界」,意謂整個大千世界都可在一粒米呈現出來。另外,道門的盆栽藝術喜在構圖設計上加入神仙、農夫、牧童等配件,帶出方外之思,閒情雅趣。能夠停下來駐足欣賞,可以令人釋懷舒暢,這是一種精神享受,亦能靜心養性。
要說我國盆景的藝術流派,計有蘇浙、西湖、四川、京滬、嶺南等派別。其中,嶺南派特別重視純樸自然,也最符合道家自然思想;其派重形更重神,如繪畫之寫意天然,只需稍加剪裁,便顯現自然靈氣。如果要談香港的盆景代表,不得不提兩大家,一是已故銀行家伍宜孫先生,另一代表是道教青松觀。青松觀前觀主侯寶垣道長早於六十年代已在觀中闢建盆景園,每天巡視養護,親自修剪施肥,數十年如一日。觀中盆景滿園滿廊,精品也超過百盆;自一九七八年起每年舉行公開盆景展覽,我有空時也常到觀內參觀,數百盆景姿態各異,或斜椅附石,或飄枝逸出,或獨木挺立,形神俱妙,不得不佩服侯老爺的藝術修養。
二千年後,嗇色園開始在園內廣種竹樹、花卉,提倡「綠色園林」。現時,本園在悟道堂天台位置,又開闢一個小花園,把大自然的美景引入建築物間,將道教「崇尚自然」的思想融入宮觀建築;希望無論是善信、遊客都能在自然及健康的環境下參神及遊賞。對於道門弟子來說,無論是栽植或欣賞園林、盆景,都有助我們平心靜氣,修心煉性,故為道教文化藝術的重要部分。